当我们站在四行仓库的遗址前,望着那布满弹孔的墙壁,往昔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如潮水般涌现。这座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光复路21号的建筑,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,见证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。
1937年10月26日,淞沪会战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。日军将战线推至苏州河,第88师伤亡过半。蒋介石欲将部队撤往南京,却又担心国际社会认为中国将要投降——因为仓库对岸就是英美租界,各国记者和外交官都在那里密切关注着战局。
在这关键时刻,第88师副团长谢晋元临危受命,率领“八百壮士”(实际兵力约420人)坚守四行仓库。他们背靠苏州河,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。战士们装备简陋:每人仅有50发子弹、4颗手榴弹,粮食是硬得硌牙的糙米,饮用水需要从苏州河中取得——由于日军投毒,只能烧开后饮用。
四行仓库西墙至今仍保留着8个炮弹孔、430个枪弹孔,这些密密麻麻的弹痕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惨烈。
谢晋元在仓库里给妻子写过一封家书:“我神州半壁河山,日遭蚕食,亡国灭种之祸,发之他人,操之在我。”信中没有提及守卫仓库的危险,只是说“为国捐躯,事极光荣”。
当四行仓库的爆炸声传到对岸租界时,围观的民众群情激昂。一位身穿旗袍的女子翻过铁栅栏,将一篮馒头投向苏州河对岸。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出去拾取。更多民众涌向河边,向仓库投掷香烟、罐头等物资。女学生杨惠敏甚至渡过苏州河,为守军送去了一面国旗。
当这面旗帜在仓库楼顶升起时,租界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。日军疯狂射击试图将其击落,旗手倒下一个,立刻有人顶替。谢晋元在日记中写道:“此旗乃我中华之魂,不可倒。”
这场血战持续了四天四夜。420名守军抵挡住了日军6次猛攻,击毙击伤敌军200多人,己方也有多人牺牲。10月30日深夜,他们接到撤退命令。
曾有人质疑这一战“意义大于实际”,毕竟最终没能阻挡日军。但租界里那些观望的外国人,后来成了向世界报道“中国不投降”的见证者;河对岸投掷馒头的市民,后来成了抬担架、送弹药的志愿者;课本里的“八百壮士”,成了代代传承的传奇故事——这些难道不就是意义吗?
站在四行仓库西墙下,那些弹痕触目惊心。这些88年前的战争创伤,在如今的苏州河畔依然清晰可见,时刻提醒着我们“勿忘国耻、振兴中华”。
文汇报记者:
纪念馆里的最后一句话是“勿忘历史,共铸和平”。我们为什么要记住?我想,是为了铭记:和平不是从天而降的礼物,而是那些与我们同样年轻的人、那些“壮士”,用最朴素的方式——以命相搏——为我们换来的珍贵遗产。我是文汇报记者刘佳雯。
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和平,让我们握紧和平的橄榄枝,远离战争的深渊。我是文汇报记者沈钦韩。
有些墙隔断了生死;有些墙连通着历史。四行仓库的这堵墙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危难中挺起的脊梁。我是文汇报记者顾文俊。
今天的四行仓库不仅承载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记忆,也成为上海city walk的重要一站。国外的朋友,如果你来上海,欢迎到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走一走看一看。我是文汇报记者刘畅。
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