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至正四年(公元1344年),淮北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旱灾,庄稼颗粒无收,朱元璋家因租种地主土地而维生的生活陷入困境。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,朱元璋的父亲、母亲和大哥相继因饥饿和疾病去世,家庭陷入巨大的悲痛和绝望之中。
为了活下去,朱元璋被迫前往皇觉寺出家为僧,家中其他亲人则四散逃离,靠乞讨为生。成为和尚之后,朱元璋被派遣到外地云游,增长见识,最终又返回了皇觉寺。对当时的朱元璋来说,或许这辈子都将是平凡的和尚生活。然而,命运的转折出现在他年幼时的朋友汤和的邀请——汤和极力劝说他加入郭子兴领导的反元军队。正是郭子兴,引领朱元璋踏上了皇位之路。
若非郭子兴的赏识和提携,朱元璋很可能永远只是军中一名普通小兵,最终要么战死沙场,要么回家务农,继承祖辈的平凡生活。朱元璋初次拜访郭子兴时,郭直接称他为“异人”,意指非凡之辈。郭子兴为何对朱元璋如此看重?原因有二。
首先,朱元璋相貌端正,虽不能称为俊美,但绝非丑陋。历史上孙权不重用庞统、曹操不重用张松,部分原因正是他们长相不佳。郭子兴对朱元璋第一眼印象良好,古代士人也讲究相貌,这一点尤为重要。因此,后世对朱元璋丑陋的传闻多是道听途说,缺乏事实依据。
展开剩余80%其次,朱元璋能言善辩,对于国家大事侃侃而谈,令郭子兴印象深刻。虽然出身贫寒的佃农家庭,但他在皇觉寺做和尚时,由于寺中僧人众多而食物紧缺,被派遣云游四方。漫长的旅途中,他广泛接触各种人群,积累了丰富的见识和经验。聪明机敏的他,为了谋生学会应对各种场合,说话得体,自然口才了得。
郭子兴对朱元璋极为满意,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,开始重用他。为了进一步拉拢朱元璋,郭子兴将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他,朱元璋由此成为郭家的女婿。一个家境破败、家人凋零的贫寒少年,瞬间跃升为统帅军队将领的亲家,这对当时的朱元璋而言,是喜出望外的巨大转机。因而他对郭子兴感激涕零,多次在郭子兴遇难时出手相救。即使郭子兴后来屡屡怀疑甚至打压他,逼迫他独立创业,朱元璋依然未曾怀恨。
洪武三年,已从和尚转变为大明开国皇帝的朱元璋,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,并命令在滁州为其修建滁阳王庙,永远祭祀以表感恩。数年后,朱元璋回乡凤阳,路过滁州,念及郭子兴恩德,亲自派人祭奠,并亲笔撰写祭文,情真意切地表达对恩人的感激:“昔日群雄并起,民不堪命,王奋臂定远,力拔濠城。朕方从戎,几于被害,王能活我,致有今日。天下已定,大业既成,再生之恩,没世不忘。途经滁上,茔祠斯在,故遣官致祭。”
虽朱元璋感念郭子兴,但对郭家后人却不尽信任,导致后来发生一场令人匪夷所思的祭祀权争夺,令后代皇帝头疼不已。朱元璋投奔郭子兴时,郭家有三子一女及一养女——养女便是后来的马皇后。长子早亡,次子郭天叙与朱元璋关系紧张,终被元军击毙。
郭天叙死后,朱元璋迅速接受郭子兴势力,招致郭三子郭天爵不满,双方矛盾激化,最终朱元璋先发制人,诛杀郭天爵。郭子兴的女儿被朱元璋纳入后宫,封为惠妃,朱元璋从养女婿转变为真女婿。朱元璋与郭惠妃感情深厚,育有数子数女,其中包括蜀王朱椿、代王朱桂、谷王朱橞以及永嘉公主、汝阳公主等。
郭子兴三子均无后代,男系家族断绝,只有女儿后裔存在,但按当时习俗不算正统后代。朱元璋也认定郭子兴无男嗣,为其安排宥姓家族守墓,赐免赋税徭役,确保祭祀得以延续。
按理朱元璋安排妥当,世人应铭记其感恩之心,但他未料到此举为后代制造了大麻烦,爆发一场祭祀权的激烈争斗,几乎令皇帝颜面扫地。弘治六年,郭琥现身北京,要求皇帝恢复其作为郭子兴后裔的祭祀权。
明孝宗对此大感惊讶,派人调查。郭琥自称是郭子兴后代,其祖先郭老舍虽被历史忽略,却确有其人。郭老舍曾被朱元璋赐予宅第田地,因马皇后担心政治风波,劝其退隐,避免官场纷争。后因意外被捕劳役,与朝廷失去联系。朱元璋修建滁阳王庙时未提及其名,但知晓后将其接回,赐予每年入京一次的特权,以示慰藉。
郭老舍的后裔逐渐延续,郭琥正是其直系后代,礼部档案也有记载。年年朝京领取赏赐,因种种原因中断多年,此次重新出现正是为延续祖训,争取祭祀权。
明孝宗核查资料,虽未见明确记录郭老舍身份,但确有《明宣宗实录》记载郭昇为滁阳王之亲,郭琥凭此证据主张合法性。实录内容秘密,非外界所知,显示郭琥所言可信。明孝宗遂赐冠带,允其负责祭祀。
此举激怒了守墓多年的宥氏家族,他们依赖免税及朝廷祭祀费生活,视祭祀权为大财源,故极力反对失权。宥氏无奈只能等待时机,十多年后明孝宗驾崩,新皇帝即位,宥家借机联合相关人员质疑郭琥身份,要求夺回祭祀权。
明武宗接手调查,认为宣宗实录未明示郭昇是否郭子兴直系后代,或仅属亲属,导致孝宗判断失误。最终武宗废除郭琥祭祀权,保留冠带,维持表面尊荣,实则剥夺祭祀资格。
郭琥不服,继续申诉近二十年,嘉靖登基时虽同情其遭遇,地位尚未稳固,终以发给俸禄终身作为补偿收场。郭琥未放弃,老去后由儿子郭厚继承遗志,多次上奏,求认祖宗后人身份及祭祀权。
嘉靖皇帝对此事渐感厌烦,责令彻查。官员们领悟其意图,寻找拒绝理由。最终依据朱元璋御旨撰写滁阳王庙碑,明确只列郭子兴三子,无郭老舍,定为钦定事实。承认郭老舍为子即是抗旨,触犯祖训,不容许。
嘉靖皇帝遂判定郭子兴无后代,郭厚非其后裔,予以轻微处罚后停止申诉。至此,困扰三朝的郭子兴后人纷争终于落幕,却不料数百年后,一位热衷于明代皇陵考古的专家出现,他自称祖先为郭老舍,意欲继续这段未完的历史故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